南史简介


   南史

  《南史》是合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历史为一编的纪传体史著,记事起自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于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公元589年),记述南朝四代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当李大师开始编纂南北史的时候,沈约的宋书、萧子显的齐书、魏收的魏书已经流传很久,魏澹的魏书和王劭的齐志等也已成书。而当李延寿继续编纂南北史的时候,梁、东、北齐、周、隋五代史的编纂工作也正在进行或定稿。既然关于南北朝的史书已有多种,那么,李氏父子为什么还要另外编写这一时期的历史著作呢?李延寿的自序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他的父亲“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显然,在隋、唐全国统一的局面形成后,人们很需要综合叙述南北各朝历史的新著。同时,分裂的封建政权互相敌视的用语如“索虏”、“岛夷”之类,已与全国统一后南北各民族大融合的形势不相适应比李延寿时代稍后的刘知几也强烈反对这种称谓。所以李氏父子打破了朝代的断限,通叙南北各朝历史,又在书中删改了一些不利于统一的提法,正是反映了当时历史的要求。这也是南北史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大师(公元570--628),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历史学家。他认为南北朝时期各朝的断代史,彼此孤立,记事重复,又缺乏联系,打算采用编年体,撰写《南史》与《北史》,使南朝与北国各代的历史,分别统编于这两部史著之中。隋末,李大师曾参加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建立的夏政权,任尚书

  礼部侍郎。因此,在唐初流放到西会州(今甘肃境内),后遇赦放回,死于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所撰《南史》与《北史》未能成书。此后,由李延寿继续撰成,合称为《南北史》。

  李延寿,唐代史学家。安阳市人。贞观年间,做过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后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玺郎,兼修国史。他曾参加过官修的《隋书》、《五代史志》(即《经籍志》)、《晋书》及当朝国史的修撰,还独力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已佚)。《南史》和《北史》所依据的历史文献,主要是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八代“正史”,但并未拘泥于此,另外还参考了各种“杂史”千余卷。从搜集史料到完成,用了长达30年的时间。“二史”后来被列入“二十四史”中,在我国史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南史》以《宋书》、《南齐书》、《梁书》及《陈书》为本,删繁就简,重新编纂,成为史林新著,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南史》有本纪和列传,无表、志。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共八十卷。其编撰方法按朝代顺序、帝王在位先后,排列各朝帝王、宗室、诸王、大臣等纪传。

  本纪中有《宋本纪》三卷,《齐本纪》二卷,《梁本纪》三卷,《陈本纪》二卷。列传中除专传外,列“类传”九种。

  《南史》没有采取编年体,而是把南朝各史的纪传汇合起来,删烦就简,以便阅读。列传中不同朝代的父子祖孙,以家族为单位合为一卷,对于了解门阀制度盛行的南北朝社会,有一定的方便。对各朝正史以删节为主,但有应删而未删的,如宋、齐、梁、陈四朝受禅前后的九锡文和告天之词等官样文章;有过求简练以致混乱不确切的,如把都督某某几州诸军事、某州刺史的官衔,一律省成某某州刺史加都督;也有由于对原书史文未能很好领会而把重要字句删去的。《南史》中也有沈约《宋书》、萧子显《南齐书》等书中所未载的材料。虽然细微琐事较多,而且杂以神怪迷信,但也不乏有意义的史料。《宋书》未立文学传,《南史》以因袭为主,因而文学传不包括宋而从南齐丘灵鞠开始。这说明李延寿撰写《南史》、《北史》的体制是汇集正史的纪传,因而拘泥于原书,没有达到李太师横则沟通南北,纵则贯串几代,综合成为新著的意图。《新唐书》李延寿传的评语说,“其书颇有条理,删落酿辞,过本书远甚”,是不恰当的。

  《南史》文字简明,事增文省,在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不足处在于作者突出门阀士族地位,过多采用家传形式。例如将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集中于一篇中叙述,实际成为大族族谱。《南史》《北史》中,某些传文亦有重复现象。

  南史目录:

  卷一 宋本纪上第一

  卷二 宋本纪中第二

  卷三 宋本纪下第三

  卷四 齐本纪上第四

  卷五 齐本纪下第五

  卷六 梁本纪上第六

  卷七 梁本纪中第七

  卷八 梁本纪下第八

  卷九 陈本纪上第九

  卷十 陈本纪下第十

  卷十一 列传第一 后妃上

  卷十二 列传第二 后妃下

  卷十三 列传第三 宋宗室及诸王上

  卷十四 列传第四 宋宗室及诸王下

  卷十五 列传第五 刘穆之 徐羡之 傅亮 檀道济

  卷十六 列传第六 王镇恶 朱龄石 毛修之 傅弘之 朱修之 王玄谟

  卷十七 列传第七 刘敬宣 刘怀肃 刘粹 孙处 蒯恩 向靖 刘锺 虞丘进孟怀玉 胡藩

  卷十八 列传第八 赵伦之 萧思话 臧焘

  卷十九 列传第九 谢方明 谢灵运

  卷二十 列传第十 谢弘微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一 王弘

  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二 王昙首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三 王诞 王华 王惠 王彧

  卷二十四 列传第十四 王裕之 王镇之 王韶之 王悦之 王准之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五 王懿 到彦之 垣护之 张兴世

  卷二十六 列传第十六 袁湛

  卷二十七 列传第十七 孔靖 孔琳之 殷景仁

  卷二十八 列传第十八 褚裕之

  卷二十九 列传第十九 蔡廓

  卷三十 列传第二十 何尚之

  卷三十一 列传第二十一 张裕

  卷三十二 列传第二十二 张邵

  卷三十三 列传第二十三 范泰 荀伯子 徐广 郑鲜之 裴松之何承天

  卷三十四 列传第二十四 颜延之 沈怀文 周朗

  卷三十五 列传第二十五 刘湛 庾悦 顾琛 顾觊之

  卷三十六 列传第二十六 羊欣 羊玄保 沈演之 江夷 江秉之

  卷三十七 列传第二十七 沈庆之 宗悫

  卷三十八 列传第二十八 柳元景

  卷三十九 列传第二十九 殷孝祖 刘勉

  卷四十 列传第三十 鲁爽 薛安都 邓琬 宗越 吴喜黄回

  卷四十一 列传第三十一 齐宗室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二 齐高帝诸子上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三 齐高帝诸子下

  卷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四 齐武帝诸子 文惠诸子 明帝诸子

  卷四十五 列传第三十五 王敬则 陈显达 张敬儿 崔慧景

  卷四十六 列传第三十六 李安人 戴僧静 桓康 焦度 曹武吕安国 周山图周盘龙 王广之

  卷四十七 列传第三十七 荀伯玉 崔祖思 苏侃 虞悰 胡谐之 虞玩之 刘休江祏

  卷四十八 列传第三十八 陆澄 陆慧晓 陆杲

  卷四十九 列传第三十九 庾杲之 王谌 孔珪 刘怀珍

  卷五十 列传第四十 刘瓛明 僧绍 庾易 刘虬

  卷五十一 列传第四十一 梁宗室上

  卷五十二 列传第四十二 梁宗室下

  卷五十三 列传第四十三 梁武帝诸子

  卷五十四 列传第四十四 梁简文帝诸子 元帝诸子

  卷五十五 列传第四十五 王茂 曹景宗 席阐文 夏侯详 吉士瞻 蔡道恭杨公则 邓元起

  卷五十六 列传第四十六 张弘策 庾域 郑绍叔 吕僧珍 乐蔼

  卷五十七 列传第四十七 沈约 范云

  卷五十八 列传第四十八 韦叡 裴邃

  卷五十九 列传第四十九 江淹 任昉 王僧孺

  卷六十 列传第五十 范岫 傅昭 孔休源 江革 徐勉许懋 殷钧

  卷六十一 列传第五十一 陈伯之 陈庆之 兰钦

  卷六十二 列传第五十二 贺瑒 司马褧 朱异 顾协 徐摛 鲍泉

  卷六十三 列传第五十三 王神念 羊侃 羊鸦仁

  卷六十四 列传第五十四 江子一 胡僧佑 徐文盛 阴子春 杜崱 王琳张彪

  卷六十五 列传第五十五 陈宗室诸王

  卷六十六 列传第五十六 杜僧明 周文育 侯瑱 侯安都 欧阳頠 黄法奭淳于量 章昭达

  卷六十七 列传第五十七 胡颖 徐度 杜棱 周铁武 程灵洗 沈恪 陆子隆钱道戢 骆文牙

  卷六十八 列传第五十八 赵知礼 蔡景历 宗元饶 韩子高 华皎 刘师知谢岐 毛喜

  卷六十九 列传第五十九 沈炯 虞荔 傅縡 顾野王 姚察

  卷七十 列传第六十 循吏

  卷七十一 列传第六十一 儒林

  卷七十二 列传第六十二 文学

  卷七十三 列传第六十三 孝义上

  卷七十四 列传第六十四 孝义下

  卷七十五 列传第六十五 隐逸上

  卷七十六 列传第六十六 隐逸下

  卷七十七 列传第六十七 恩幸

  卷七十八 列传第六十八 夷貊上

  卷七十九 列传第六十九 夷貊下

  卷八十 列传第七十 贼臣

  相关文献:

  宋书音义4卷(清洪亮吉) 见南献遗徵 书目答问云未刻

  宋书考证4卷(清孙?) 北平图书馆馆刊第9卷第1-4期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251-472页题宋书考论

  宋书札记1卷(清李慈铭) 1930年北京图书馆铅印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473-482页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425-433页 民国印本

  宋书州郡志校勘记1卷(清成孺) 南菁书院丛书六集本 历代地理汇编本 广雅书局刊本

  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丛书集成第169册

  申范1卷(清陈沣) 菊坡精舍刊本 古学汇刊本 申宋书范晔传之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483-498页

  宋书夷貊传地理考证1卷(清丁谦) 浙江图书馆丛书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

  宋书补表4卷(清盛大士)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据南京??里国学图书馆写本

  补纪元表、诸侯王表、王子侯表、功臣侯表、外戚侯表、恩幸侯表六种

  宋诸王世表1卷(清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据历代史表原刊本

  宋将相年表1卷(清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据历代史表原刊本

  宋方镇年表1卷(清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据历代史表原刊本

  补宋书宗室世系表(近人罗振玉) 永丰乡人杂著续编本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补宋书刑法志1卷食货志1卷(清郝懿行) 嘉庆21年自刊本 光绪10年刊郝氏遗书本

  粤雅堂丛书二十九集本附刊胡承珙校语(以下各本同) 广雅书局刊本 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

  丛书集成第766、781册

  补宋书艺文志1卷(清汪仁俊) 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补宋书艺文志1卷(近人聂崇岐)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据稿本

  晋宋书故(清郝懿行) 嘉庆21年自刊本 郝氏遗书本 粤雅堂丛书二十九集本 广雅书局刊本

  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 孙: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499-519页

  补校宋书州郡志札记(杨守敬) 杨守敬集第7册 续群书拾补 据金陵书局本,已见迻校者不录

  禹贡半月刊第6卷第7期

  齐诸王世表1卷(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齐将相大臣年表1卷(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齐方镇年表1卷(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南齐书校勘记(清周星诒) 上海文管会藏稿本

  孙:南齐书校议(今人朱季海) 中华书局1984年版,相当于中华点校本之校勘记

  南齐书夷貊传地理考证1卷(清丁谦) 浙江图书馆丛书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20-523页

  补南齐书艺文志4卷(今人陈述) 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据稿本

  补南齐书经籍志(陈鸿儒等编)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433-459页 民国间?印本、抄本

  梁书佚文1卷(清王仁俊辑) 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24页

  梁书斠议(罗振玉)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461-469页

  毛本梁书校议(清陈沣) 信古阁小丛书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25-530页

  梁书札记1卷(清李慈铭) 1930年北京图书馆铅印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31-541页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459-461页

  补梁疆域志4卷(清洪齮孙) 道光15年李兆洛刊本 历代地理志汇编本 广雅书局刊本

  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丛书集成第3080-82册

  梁书夷貊传地理考证(清丁谦) 浙江图书馆丛书一集本

  补梁书艺文志1卷(清王仁俊) 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梁诸王世表1卷(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梁将相大臣年表1卷(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

  陈书斠议(罗振玉)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469-477页

  补陈疆域志(近人臧励龢)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据稿本

  陈州府职官备考1卷(清朱撰卿) 1916年淮阳县志附刻本

  陈诸王世表1卷(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陈将相大臣年表1卷(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4册

  南史佚文1卷(清王仁俊辑) 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42页

  读南史记疑1卷(清王懋竑) 读书记疑卷8

  南史存校1卷(清王懋竑) 读书记疑卷13

  南史札记1卷(清李慈铭) 1930年北京图书馆铅印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43-557页

  宋齐梁陈方镇年表4卷(近人吴廷燮) 景杜堂铅印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58-683页

  魏书校勘记1卷(清王先谦等) 思贤讲舍刊本 广雅书局刊本 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 丛书集成第168册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684-701页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489-525页

  魏书札记1卷(清李慈铭) 1930年北京图书馆铅印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852-859页

  魏书宗室传注12卷世系表2卷(近人罗振玉) 1924年东方学会铅印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702-832页题传注12卷等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537-669页 民国印本

  魏书宗室传注校补1卷(近人罗振玉) 贞松老人遗稿乙集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833-851页实册数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669-687页

  魏书铁佛刘虎传注(近人罗振玉)

  魏书地形志校录3卷(清温曰鉴) 道光16年拾香草堂刻巾箱本题作校异有附录 适园丛书本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4册据适园丛书本

  读魏书地形志随笔1卷(清温曰鉴) 北京图书馆藏管廷芬辑花近楼丛书抄本

  延昌地形志20卷(清张穆) 传抄本

  稿本旧藏祁氏,后归陈士可,仅存卷1-3司州及目录1卷。各家传抄本多从何秋涛抄本转录。

  北魏地形志札记(杨守敬) 历代舆地图·北魏地形志图,杨守敬集第7册郗志群校注〈续群书拾补〉第1399-1424页

  魏书外国传地理考证1卷西域传地理考证1卷外国传补地理考证1卷(清丁谦) 浙江图书馆丛书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955-985页

  魏书校补1卷(清卢文弨) 群书拾补本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4册魏书礼志校补1卷

  补乐志缺文,未全,后经陈垣据册府元龟补足,已印入百衲本魏书。

  魏书源流考(李正奋)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477-489页 抄本

  魏诸帝统系图1卷魏诸王世表1卷魏异姓诸王世表1卷魏外戚诸王世表1卷魏将相大臣年表1卷西魏将相大臣年表1卷东魏将相大臣年表1卷(清万斯同)

  历代史表原刊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魏书官氏志疏证1卷(清陈毅) 光绪23年刊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补魏书兵志1卷(清?今人谷霁光)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补后魏书艺文志(近人李正奋) 北京图书馆有抄本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687-733页 民国抄本

  元魏方镇年表2卷(近人吴廷燮)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据排印本

  西魏书(清谢启昆)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733-911页 清刻本

  北齐书佚文1卷(清王仁俊辑) 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24页

  北齐书疏证(清杭世骏) 见南献遗徵 书目答问云未见传本

  北齐书斠议(罗振玉)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911-917页

  北齐书校证(愿学斋主人)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917-947页 稿本

  北齐书旁证(愿学斋主人)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947-1019页 稿本

  补北齐书疆域志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1019-1031页

  北齐诸王世表1卷北齐异姓诸王世表1卷北齐将相大臣年表1卷(万斯同) 历代史表原刊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周书校勘记(清周星诒) 见宋本北周书跋

  周书斠议(罗振玉)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1031-1037页

  周诸王世表1卷周公卿年表1卷(清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北周公卿表(清练恕) 多识录卷2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周书缓案(陈故章) 中华书局1959年石印线装本

  周书异域传地理考证1卷(清丁谦) 浙江图书馆丛书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986-991页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