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宝斋 2016年第2期【目录】:天津博物馆藏历代书法展▲山西繁峙南关村墓葬壁画艺术研究▲简述刘海粟的艺术之路▲ 早期《赤壁图》的视觉表达▲论诗意画的表达困境▲论董其昌的书法临摹创作观▲王鸿泽绘画作品▲石涛两次接驾相关作品辨析▲“形学”与晚清以来书法观念的转变▲论齐白石对黄牧甫篆刻的借鉴▲明亡前后龚贤在金陵▲高希舜的交游与南京美术专科学校的创办▲张大千在广西桂林的交游与艺术创作▲
¥38.00 85
河岳旧书馆 2024-09-25
荣宝斋 2017年第7期【目录】:查士标绘画对明人山水的延续扩展▲南北名窑之秀▲论郭风惠的诗书入画与文化自信▲山水之舟的题材构成和审美意蕴▲日常书写与楷书的生成及其演变▲《长江万里图》的作者与年代考▲从李日华笔记文献看其书法品评▲浅谈古书画及其鉴定成果在历史研究中所起的辨正作用 下▲意象:当代中国美术的民族底色▲画家疏离书法比疏离诗更可怕▲民国宣南画社初探▲康有为在桂林的讲学活动及艺术创作▲
河岳旧书馆 2024-10-03
荣宝斋 2017年第5期【目录】:八大山人与禅学▲简析藏传擦擦艺术▲王铸九艺术人生论▲南朝墓砖印壁画母本作者考略▲明清白描绘画刍议▲论书法的飞白▲清代以来临习“金石碑版”的几条路径及其审美追求▲李小可在世纪转变中的传承与发展▲论大众化思潮与中国画的变革▲江寒汀的绘画艺术及作品市场行情▲我所了解的文人书画家张颔先生▲“遗落”浙北的海派诸子(下)▲从漫画到印象派:莫奈早期讽刺漫画浅析▲
荣宝斋 2017年第6期【目录】:清初画家袁江、袁耀的绘画艺术▲辽代佛教玉器欣赏▲“回望云峰:中国美术馆藏赵望云作品巡展”序▲吴镇与倪瓒山水画之比较▲东西方绘画审美的比较▲陈淳生平重要问题时间考▲论刘墉对曾国藩书学思想的影响▲试论陈师曾文人画观诞生的心理动因▲“兴会”在传统书法中的审美意义▲关于大写意的“大、写、意”▲读吴芝瑛致徐自华信札▲石峰山水画新作▲马其顿奥赫里德湖印象▲
荣宝斋 2017年第4期【目录】:论髡残之禅学画理▲海外馆藏中国文物精萃之青铜器▲汪慎生诗书画艺论▲盛唐“药师供养仪式”图像研究▲浅议元鲜于枢行草书《韩愈进学解》卷及其艺术价值▲北京画院藏多版本《芥子园画传》初集研究▲《自叙帖》《千字文》《书谱》中“南昌县印”断代探赜▲从东汉书法佳作中看古代书法的力▲中国油画要去“水粉化”现象▲民国“张虎熊狮”的艺术及市场走向▲“遗落”浙北的海派诸子(上)▲
荣宝斋 2017年第3期【目录】:清初嘉兴书法的几种取向▲民间木雕艺术概略▲王雪涛绘画艺术新论▲南齐谢赫“六法论”与“写生”的研究▲明莫如忠、莫是龙对董其昌书法之影响略论▲山东博物馆藏银雀山汉墓竹简书迹浅析▲试论黄宾虹“精神重于物质说”的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浅析吴冠中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收藏价值▲回忆张光宇与早期中国美术出版活动▲《百花齐放》始末及价值-以荣宝斋木版水印版本为研究对象▲
荣宝斋 2017年第1期【目录】:广东省博物馆藏传统梅兰竹菊绘画精粹▲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金银器▲南京博物院藏傅抱石民国时期绘画精品▲谈吴伟与唐寅妓女题材绘画差异及缘由▲浅析郭熙画论中的“画意”美学思想▲津门王世镗存世书迹以及行年研究小记▲郎绍君、徐如黛伉俪书画作品▲明清印谱序跋中的批评意识▲董其昌与朱敬韬书画交游考略▲张贞与王渔洋交游考▲宋文治与亚明交往研究▲浅析伪作在中国书画史上的影响▲
荣宝斋 2016年第11期【目录】:元代鲜于枢的书法艺术浅谈▲沈阳故宫博物院藏佛教风格漆器赏析▲简析董寿平书画艺术及其风格流变▲赵雍“人马画”的图像与精神内涵探析▲韩择木籍贯考▲张纶英的书法艺术▲试论中西融合问题之于新中国十七年主题性绘画的成因▲故宫博物院藏南宋佚名《八相图》考▲生动的气韵与虚待的平淡▲明清书法作品落款演变▲明清印章款识中的技法论▲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早期市场研究(下)▲
荣宝斋 2016年第10期【目录】:李鱓的书画艺术鉴赏▲从“破碎与聚合”特展看山东青州龙兴寺造像的历史与艺术▲罗振玉书学观及其收藏管窥▲读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王鉴《仿宋元各家山水册》▲北宋单刻佛经版刻书法风格摭要▲图像证史-以十九世纪中国外销通草水彩画艺术为例▲鉴析清罗允绍《仿王元章梅花图》▲傅山所交江南文人与其书法的联系▲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早期市场研究(中)▲一九三四:胡适遇上晏少翔▲
荣宝斋 2016年第9期【目录】:略论金农与文人画的定型▲湖南省博物馆藏青铜器类型分析▲简述刘奎龄绘画艺术风▲青瓷:六朝士人身份与品位的象征物▲传世“斗茶图”系列作品再谈▲明文征明《拙政园诗画册》▲蕴涵的文人园林美学思想▲试议溥心畲“南渡”前山水画作分类及特点▲乾隆书画收藏的“寓意”与“留意▲魏晋南北朝墓葬图像与佛教图像之间关系探析▲荣宝斋当代篆刻名家邀请展▲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早期市场研究(上)
河岳旧书馆 2024-10-02
荣宝斋 2016年第7期【目录】:何绍基的书法世界▲妇好墓玉石器 上▲略论亚明先生异域写生▲查士标《仿宋元各家山水图》四条屏考▲从黄庭坚名号看其人生际遇与心路历程▲论刘师培美学观的“实”与“饰”▲《洛神赋十三行》善拓琐谈▲《富春山居图》子明本印章再讨论▲简易斋吟稿(下)▲清初论书诗中对碑刻的评述以及碑学思想的萌芽▲艺术家亟需重塑精神信仰▲新发现《彭举日记》述略▲新中国连环画的先锋:卜孝怀▲
河岳旧书馆 2024-09-30
荣宝斋 2016年第8期【目录】:梅花与梅花题材画概说▲妇好墓青铜器 下▲《琉璃堂人物图》与《文苑图》的艺术比较▲唐宋画论中逸的品鉴地位与其绘画主体的内在关系研究▲南宋绘画对日本水墨画的影响探析▲七十年来关于傅抱石人物画研究述评▲抗战时期张安治对桂林美术教育的贡献▲安思远藏《南宋拓石鼓文》考证▲清柯有榛及其《里木山房印存》▲新兴木刻运动的代表:力群▲试论威廉·德·库宁艺术中具象与抽象的转变▲
荣宝斋 2016年第6期【目录】:广东省博物馆藏宋元以来绘画精品述略(下)▲非洲雕刻艺术浅析▲“罗工柳百年诞辰纪念展”评述▲清代绘画地理格局探析▲古雅与繁盛的形式契合-以吴昌硕《鼎盛图》为例▲荣宝斋藏近现代名家楹联作品展▲《祭侄文稿》墨迹中的积案破解举例▲简易斋吟稿(上)▲黄新波结缘鲁迅艺事考▲曾熙与张大千交游考▲抗战时期张安治在广西的艺术活动与创作▲克里姆特《朱迪斯》系列作品的变化成因分析▲
荣宝斋 2016年第5期【目录】:广东省博物馆藏宋元以来绘画精品述略(上)▲何海霞艺术价值的再认识▲米芾“得笔”说推论▲再论“潘光禄”究竟何人-兼论莫是龙与上海潘家的交往▲明代画家之地理分布研究▲清末民国上海女性书画家特性研究▲荣宝斋藏近代京派绘画展▲未落年款的齐白石写意画(下)▲王羲之书法的简易之道▲广东印谱知见补略(下)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鲁少飞▲白雪石的桂林漓江山水画▲
荣宝斋 2016年第1期【目录】:傅山的生平与艺术概述▲故宫博物院藏河北曲阳修德寺佛教造像▲回望罗尔纯艺术的精神品格▲恽南田“逸品”说的实践性与融贯性考察▲魏晋书法家学教育视野下的卫瓘▲从“雪中芭蕉”看南禅时间观对王维艺术思想的影响▲宋元间《祭侄文稿》的收藏家考略▲沈树镛与晚清印人交游考略▲浙江诸氏兄弟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抗战时期桂林的美术社团研究▲十一至十三世纪日本禅宗书法的发展摭要▲
荣宝斋 2016年第3期【目录】:西汉景帝阳陵随葬陶俑研究▲弘一法师书法风格的分期及演变▲早期中国绘画的时空观刍议▲恽南田《蔬果册》画跋析义▲张旭、怀素与黄庭坚大草书风的比照▲清戴本孝绘画风格与思想略论▲苏轼楷书《怀素自叙》真伪考▲说水墨▲徐渭绘画语汇与图式的渊源▲清鞠履厚与《坤皋铁笔》▲读蔡锷家书▲李可染的漓江写生▲神性的造像-哥特式教堂的神学意义▲
荣宝斋 2015年第8期【目录】:清初地域性画派的遗民艺术风尚-以天津博物馆藏“金陵画派”“新安画派”作品为中心●金代红绿彩瓷塑艺术管窥●缅怀启功先生●唐代画论典籍中“逸品”初出考辨●东汉《祀三公山碑》早期拓本流传及其后世影响●唐代石椁人物线刻的勒石技法●诗与画的关系/启功●中国书法的人文精神▲古代碑帖、刻帖与碑拓市场探析(下)▲回忆郑诵先先生▲齐白石在广西的艺术活动与创作▲
河岳旧书馆 2024-09-22
荣宝斋 2015年第6期【目录】:明末王铎的书法世界与当代“王铎热”▲关于四川宋代窖藏文物的初步研究▲清顾文彬的收藏及其后人书画艺术▲论唐碑形制与碑碣制度之不符现象▲石涛款《罗汉四条屏》的真伪问题▲昆仑堂所藏明王铎二幅立轴真伪考▲中国画题跋的“失语”现象▲色彩理论的水墨转向▲民国时期古玺创作的主要风格类型及代表人物▲徐悲鸿在广西的艺术活动与艺术创作▲光照思齐堂:卢光照▲
河岳旧书馆 2024-09-20
荣宝斋 2015年第1期【目录】:画挟大爱意气浓●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古代山水画手卷展”●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青铜器赏析(上)●记“长安画派”不能忘却的陈笳咏先生●东汉景云碑的图像形式与视觉观念●元崔彦辅及其《虎丘晴岚图卷》研究●传世《女史箴图》相关问题蠡测(下)●胡佩衡的“桂林写生”与晚年变法●近现代书法作品选登●关于创作《国画二十四孝》●“董希源艺术作品展”序言●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龙藏寺碑●
荣宝斋 2015年第3期【目录】:曾熙的书法艺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青铜器赏析(下)▲尤无曲的人生艺路▲《张迁碑》的发现及其流传问题考辨▲中国书画典籍的整体形式▲从《琉璃厂杂记》看周肇祥的艺术品味▲“百年水彩-中国水彩艺术研究展”作品选登▲明代盛著《沧浪独钓图》辨伪▲八大山人绘画图式探赜▲沈尹默书学精神的当代意义▲民国时期的北京书画销售市场与“鬼市”交易▲经典连环画世纪第一人:刘继卣▲
荣宝斋 2014年第9期【目录】:读许好成先生书画●"淡墨探花”王文治●唐朝女子服装的外露●吴昌硕与二十世纪写意花鸟画风传承略论●怀素《自叙帖》流日半卷本南宋人两跋考述●清恽寿平绘画逸格美学思想及其特质●读吴昌硕《掩映清光竹一丛》●四川阆中唐吴道子稿《白衣观音像》线刻真伪考●中国三彩艺术的材质美与绘画美●文人工笔画的兼容性及当代启示●从鲁艺走来的艺术家、出版家-“北总布胡同三十二号”系列之四●
河岳旧书馆 2024-09-19
荣宝斋 2014年第10期【目录】:清石涛《大士百页罗汉图册》研究●蹀躞金乌:女着男装之风尚●白雪石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创新●米芾的书法审美标准与批评观●论宋徽宗赵佶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形式及其渊源●明董其昌笔墨语言的形成及其特征●乾隆朝臣工参与内府书画鉴赏活动之研●色彩理论的水墨转向●汉唐气象与中国价值标准的确立●朱新建的绘画艺术及市场探析●记秦仲文先生一副对联背后的一段历史
荣宝斋 2014年第11期【目录】:明黄道周书法摭析▲梅花妆时尚与女性身体伤害▲邓小平书法选登▲论笪重光《画筌》境界论的根源▲以“眉、目”为视角解读清雍正《十二美人图》▲写生与创作之间的关联与界限-从王肇民的水彩画艺术谈起▲“扬州画派”展览作品选登▲解读《唐醉石年谱》《唐醉石篆刻艺术考论》▲清代恽寿平书画作品的市场价值管窥▲时间深处的回响(四)-邑庙豫园书画善会与海上题襟馆书画会会史合编▲
荣宝斋 2014年第8期【目录】:首都博物馆藏《水陆缘起图》探微●肇庆市博物馆藏古端砚赏析●论王肇民的艺术创作●“戏墨”与“墨戏”:宋代绘画的另种形态-以宋代王诜的“戏墨”为例●明董其昌笔墨语言的形成及其特征●宋代马远山水画中的出世情怀●项元汴自记绘画价格的统计分析●时间深处的回响(三)-邑庙豫园书画善会与海上题襟馆书画会会史合编●卓越的版画艺术家-“北总布胡同三十二号”系列之三●
荣宝斋 2014年第12期【目录】:庞莱臣与“虚斋”藏画▲酒肆胡姬:“胡风”引领时尚▲非左翼美术家:司徒乔的艺术人生▲从陈洪绶《乞士图》看明末清初士人心态(下)▲陈鸿寿隶书风格及其师法初探▲从清代郑板桥题款略论其革新精神及其艺术特色▲程十发的主题性人物画及其笔墨意趣▲长乐斋藏画▲清初苏州鉴藏家吴升研究▲苏轼诗文选登▲民国时期古玺创作风气的形成及原因▲李苦禅与梨园▲
荣宝斋 2014年第1期【目录】:清代蒲华花卉画的特色及风格演变▲山西晋城古青莲寺唐代彩塑考析▲庞薰琹、吴作人、孙宗慰、关山月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西南、西北写生及其创作▲王蒙《芝兰室图》和俞和行书《芝兰室图记》▲唐碑形制与碑碣制度之关系考▲汪亚尘与中国近代的西洋画运动▲传统漆艺文化的当代拓展实践▲韩静霆国画作品解读▲记画家王西京▲古道丹青 墨韵普洱▲《胡忠画集》序▲王鸿泽画马作品▲
河岳旧书馆 2024-09-03
荣宝斋 2014年第4期【目录】:众家评说赵曼绘画▲期刊推荐艺术家:赵曼▲浅议清蒋派花鸟画开创者蒋廷锡▲洛阳博物馆藏唐三彩器物类珍品▲傅抱石“毛泽东诗意画”创作之考察▲唐宋帝王的屏风书写▲“神笔王铎”数过淮安初考▲溥儒山水画中的“四王”因素▲近五十年“八大山人研究”论纲▲读范存刚先生花鸟画▲众家评说邵璞焦墨山水▲孟昭俊先生的书艺人生▲清代图像上的西洋钟表▲项元汴载价题记中的购求时间与出售者▲
荣宝斋 2014年第6期【目录】:晚明书家张瑞图行草书风格及其成就▲古玉雕中的虎▲试析郭味蕖写意花鸟画中的“竹现象”▲唐代书家邬肜名考▲清代画家张风之生平与艺术初探▲清阮元金石学著作二论▲传统文化是创新的动力▲佤寨秘境▲读姜宏光的油画作品▲嘉兴博物馆藏清陶琯《绿蕉山馆纪事》册赏析▲传统汉唐精神对当代水墨画创作的启示▲中国画何以回归文化传统▲史国良“扑克牌”绘画小品及其市场▲
荣宝斋 2013年第10期【目录】:清代罗聘指画艺术考略▲日本藏中国古代佛教石刻造像艺术▲陈半丁先生的人生和艺术▲绘画断代新途径:五代以前壁画人物的指甲与耳朵▲元廷鉴书博士刘中守的几个问题▲宗炳美学核心之山水悟道▲二十世纪影响北京中国画坛的几股重要力量▲现当代扇画作品选▲读冯远先生诗意画作品▲茶马古道上的丹青墨韵(三)▲周国桢艺术之学术渊源研究▲项元汴自记书画价格及其用意▲
河岳旧书馆 2024-09-02
荣宝斋 2013年第11期【目录】:董希源:让“荷瓶”(和平)走向世界的中国画家▲从收藏家到金石书法家的张廷济▲中国皮影博物馆藏部分成都皮影考论▲松窗采薇-写在“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溥畬心展”之前▲试谈宋代至明初毗陵草虫画及在东亚的影响▲晚唐五代以来山水屏风画沿革研究▲简评力群版画艺术的几个阶段▲朱乃正油画创作视角衍变的缘由与困局▲写生感言/程大利▲写实绘画的诗意空间▲李学明的人物画▲
荣宝斋 2013年第12期【目录】:论明代徐渭书法思想及其书史意义▲唐卡绘画与岩彩画矿物色使用比较▲于非闇的生平与艺术▲以“文”品画▲明初文人墨竹画探究▲书法美学范畴“清”的内涵诠释▲许仁龙的山水气象▲“石虎书画大展”侧记▲“舒建新艺术大展”序▲王鸿泽的绘画艺术▲天风拂我含一笑 高山流水心自知▲项元汴自记书画价格中的清除、篡改及伪造等现象▲新画派:西方现代艺术在中国的早期接受▲小景画与北宗山水▲
荣宝斋 2013年第3期【目录】:明沈周山水画法浅析▲清乾隆朝瓷胎画珐琅欣赏▲“群珍荟萃-全国十大美术馆藏精品展”作品选登▲浅析中国文明原创性思维模式▲“六大房物”(上)-关于项元汴的六个儿子▲《沈周绘画作品编年图录》勘误▲吕风子的书风成因及美学研究▲“文心墨韵-北京画院藏书法作品展”选登▲近现代笺谱画稿作品选登▲马海方-走走停停画柏林(二)▲梁耀绘画读后▲南京博物院藏清渐江《天都峰图》赏析▲
河岳旧书馆 2024-08-29
荣宝斋 2013年第2期【目录】:明代文征明小楷艺术及其风格转变原因探析▲清雍正朝珐琅彩瓷欣赏▲试论石鲁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四年间的创作与写生▲民学观念下对金石书画艺术的再认识▲用现代设计观念浅析近现代文人画的构成元素▲碑学家从唯碑是尊向碑帖互融思想的嬗变▲以《泰戈尔像》为例谈徐悲鸿水墨人物画的语言表现▲从“前卢沉”“后卢沉”和“后卢沉主义”谈起▲先生活后艺术-走走停停画柏林(一)▲
荣宝斋 2013年第8期【目录】:论明代陈白阳绘画的“幻”▲以马王堆一号墓朱地彩绘棺为例考察灵物图像的来源与文化▲吴镜汀的生平与艺术▲齐白石《石门二十四景图》研究▲浅论中国书论与传统文论思想同构▲说古意(中)▲传统中国画理论的文本结构特点▲中国美术馆建馆五十周年藏品大展▲石虎:恍惚难名是某峰▲茶马古道上的丹青墨韵(二)▲明代文征明家族古书画鉴藏研究▲《林泉高致》与山水画的审美意趣▲
荣宝斋 2013年第5期【目录】:明代沈周书法考略▲“国王与诸侯-中国河南青铜文明展”概述(—)▲藏·品-从宋文治藏陆俨少作品所引发的思考▲由《木方墨迹》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东汉王充《论衡》论画新议▲中国连环画艺术语言的现代转型▲中国画学会“第一届全国中国画学术展”评画有感▲“墨缘书韵-王念堂、王明明、王卫明书法展”前言▲胡江的“云”▲读向运江山水画▲印禅法师书、画、印、壶艺术展观后▲
荣宝斋 2013年第6期【目录】:观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龚贤山水册页有感▲“国王与诸侯—中国河南青铜文明展”概述(二)▲记曾默躬先生的书画印艺术▲中国书画批评的价值品第▲墓志“谶语”现象及志盖地域风格▲从康有为的变法思想论及碑学建构的变古进程▲明代书法卷册作品选▲读吴悦石绘画▲山水胸怀云雾情▲茶马古道上的丹青墨韵▲“复·合”展自述▲项元汴千字文编号与旧藏书画总量▲
荣宝斋 2013年第1期【目录】:清钱杜家世及其诗画艺术▲甘肃红城感恩寺明清彩画考察▲刘孟伉先生及其诗书印述略▲ 清代古法观念下的汉隶与唐隶之争▲刘海粟绘画创作观之我见▲傅抱石《中国绘画理论》《中国美术年表》探析▲浙派人物画的缘起及对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影响▲生命长铸高原魂▲写生即人生:吴长江先生的艺术解读▲读舒建新绘画作品▲又见皖南/范扬▲老笔梁耘▲印禅书画作品▲韩昊的绘画作品▲
荣宝斋 2012年第10期【目录】:论明代祝允明的书法艺术▲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宫火盆初探▲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中期关山月建设主题中国画略述▲林风眠的“中西调和”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基因▲散议水墨画的审美之要▲由水印版画的观点置换看当代版画艺术之发展▲笔谈叶毓中的唐风人物画▲范扬人物画▲绘画·心语▲张朝翔的绘画历程与特色▲品程阳阳画作▲观印禅法师紫砂作品有感▲明吴伟《洗兵图》鉴藏考▲
荣宝斋 2012年第9期【目录】:元代吴镇的水墨画境界▲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汉代铜镜鉴赏▲汪慎生的花鸟画世界▲中国古代书画编号考▲汉代画像中羽人形象的图像学分析▲郎世宁中西合璧的绘画艺术及其在异质文化中的抉择▲陈大羽大写意花鸟画中的“大公鸡”探究▲读黄泽森的人物画▲龙开胜、范治斌书画联展作品选登▲众家点评陈老铁绘画▲印禅法师六体《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感▲无锡博物院院藏清宫《佚目》书画研究(下)▲
荣宝斋 2012年第8期【目录】:千古一“富春”和黄公望的山水画▲璀璨的三星堆金器▲蒋兆和带给我们的启示▲范宽散考▲从明文派《赤壁赋》题材绘画看山水画抒情方式的程式化▲《兰亭序》与鼠须笔考辨▲许钦松山水画的创造特征▲陈金章的艺术创作▲樊洲的人文山水画▲读印禅绘画▲我说中国画柳暗花明▲“刘耀、陈宇康、杜亮、王高建美术作品展”作品选▲无锡博物院院藏清宫《佚目》书画研究(上)▲构建书画修复的科学体系(下
荣宝斋 2012年第7期【目录】:明代浙派绘画珍品特展回顾▲先秦玉器中未完工及改形玉器的魅力▲黄君璧艺术论▲对《图画见闻志》写作体例成因的思考▲明代画家金铉与明代画风的转变▲明代茅笔制作与书法美学特色▲以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为中心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研究(下)▲重要一搏:李小可走向笔墨的自由书写▲怎不忆江南/黄永玉▲读韩国榛新古典主义人物画▲谈梅墨生先生的艺术▲范扬的山水画▲构建书画修复的科学体系上
荣宝斋 2012年第12期【目录】:清钱杜家世及其诗画艺术▲甘肃红城感恩寺明清彩画考察▲刘孟伉先生及其诗书印述略▲ 清代古法观念下的汉隶与唐隶之争▲刘海粟绘画创作观之我见▲傅抱石《中国绘画理论》《中国美术年表》探析▲浙派人物画的缘起及对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影响▲生命长铸高原魂▲写生即人生:吴长江先生的艺术解读▲读舒建新绘画作品▲又见皖南/范扬▲老笔梁耘▲印禅书画作品▲韩昊的绘画作品▲
荣宝斋 2012年第5期【目录】:清代“金陵八家”之邹喆研究▲故宫博物院藏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及人形玉研究(下)▲徐燕孙的交游与艺术发展▲黄宾虹画学演绎历程的新考察▲宋画《辰星像》所反映的中国古代辰星崇信及其形象考源▲论钱松嵒山水画题材与风格之关系▲对景写生说▲融合派写生三弊▲关于绘画中的“写生”▲清代书法作品选▲山水画的限制与传承▲胡江山水画评析▲范扬散论▲我说“没骨”人物画▲禅宗与艺术▲
河岳旧书馆 2024-08-28
荣宝斋 2012年第6期【目录】:元代倪瓒生平与绘画特色▲明清砖雕艺术浅说▲周怀民山水画艺术浅析▲以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为中心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研究(上)▲石涛北上原因考▲版画莺莺像与“托名”考▲齐白石书法的发展脉络与风格形成▲张仃小篆纵论▲读胡天民先生绘画▲范扬得意一挥的画▲读臧跃军先生画作有感▲李传新笔下的水乡风情▲中国收藏的缘起和先秦至唐的收藏▲北宋米芾书画鉴藏生涯管窥▲明清花鸟画的人文美感
荣宝斋 2012年第3期【目录】:明末清初新安画派遗民画家郑旼研究▲清代龙袍述论▲曾熙的书法艺术▲陈献章与广东地方名宦交游及相关书迹考证(上)▲齐白石蔬果题材解读▲明代宫廷画家周全、李璈考▲清代帝王肖像画研究▲徐堇侯的绘画艺术▲李铁映花鸟画作品▲画家范扬的绘画▲观杨瑞芬工笔花鸟画▲刘德舟的“极简山水”▲《杨一墨画集》序▲南宋陈容存世作品及其真伪(下)▲梁清标的书画收藏世界▲论绘画的符号化现象▲
荣宝斋 2012年第1期【目录】:清钱杜家世及其诗画艺术▲甘肃红城感恩寺明清彩画考察▲刘孟伉先生及其诗书印述略▲清代古法观念下的汉隶与唐隶之争▲再现还是表现-刘海粟绘画创作观之我见▲文献整理与学术训练(下)-傅抱石《中国绘画理论》《中国美术年表》探析▲浙派人物画的缘起及对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影响▲生命长铸高原魂/许江▲吴长江先生的艺术解读▲读舒建新绘画作品▲又见皖南/范扬▲老笔梁耘▲
荣宝斋 2012年第2期【目录】:清代戴本孝其人其画▲钱(弘)俶造八万四千《宝箧印陀罗尼经》(下)▲吴昌硕的书法艺术及思想▲中国古代绘画之龙形探析▲探究中国画现代变革之路札记(下)▲北京画院藏齐白石人物画初探▲历史在向我们索要标准▲谁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代表▲五十多年后,“黄宾虹”在看我们▲回望二十世纪中国画的艺术高峰▲二十世纪中国画的价值理想▲艺术家赵成民访谈▲读李小可版画新作“藏地记忆”系列▲
荣宝斋 2012年第4期【目录】:晚清任熊绘画中的两种意境▲故宫博物院藏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及人形玉研究(上)▲浅析崔子范写意绘画中的审美意蕴▲故宫藏《清明上河图》作者考▲元代倪瓒书法艺术浅述▲陈献章与广东地方名宦交游及相关书迹考证(下)▲齐白石蔬果题材解读▲中国画的根本大法,千古不移▲也谈“画无新旧”▲“画无新旧”,一个中国画的矛盾话题▲民初“画无新旧”辨▲盛世病须复古医▲近现代名家人物画作品选▲
荣宝斋 2011年第1期【目录】:李唐的绘画成就及其影响▲八万四千阿育王塔(上)-吴越阿育王塔赏介▲试论黄宾虹书法艺术▲从出土秦简牍看秦隶书法特征▲论王原祁三个构图名词的含义▲唐代女性形象的新思考▲中国水墨画中的光▲寓教于乐是中国传统▲僭越与遮蔽▲丹青为谁调▲修身心与成教化▲南通张謇艺术馆藏画选▲《沈锡纯画集》序▲夏亮熹先生的人物画▲读老圃先生蔬果画▲读李良山水画▲读张孝勇中国画▲
河岳旧书馆 2024-08-16
荣宝斋 2011年第2期【目录】:明代画家杜堇的生平与艺术▲八万四千阿育王塔(下)-吴越阿育王塔赏介▲朱屺瞻先生的人生与艺术▲唐寅绘画宗南宋院体原因探析▲论阮元金石学研究的新视域▲论居巢、居廉花鸟画的艺术资源与当代启示▲墨宝斋藏中国书画▲记中国青年美术家“画说三山五岳走”近恒山写生行▲观洪波山水画后▲读包柏成先生绘画▲读画偶记▲张晖写意花鸟画作品▲梁岩的水墨肖像世界▲
四尺对开精品书法横幅
(1)
法隆药师兴福唐招提东西大寺佛
奈良的寺庙
十川信介筑摩书房复印论文格式
弱気の虫
筋骨
中国军警制敌术系列丛书
曲水婷
《历代儒法斗争文选评注史》